
湖北2015年高考语文同步训练试题: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同步训练试题,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清新自然、恬淡幽静的乡村景象。从描写的明丽的自然景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答案: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可从写景上的炼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炼字就要抓住“衔”“浸”等,修辞有拟人等。
答案:
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而美丽,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④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
①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
②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③。
【注】
①连文凤:宋亡,流徙江湖,与移民故老结交。
②药:芍药。
③此句化用屈原的《招魂》。
3.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中间两联诗写了一系列的场景,比如犁田和“秧初种”“寒泉”“旋浇”“放犊”“听莺”等,将这些场景组合在一起,然后根据诗境,提炼出其中的“逍遥闲适”即可。
答案:雨后犁田栽秧,寒泉水浇芍药,远处陇上放牛,桥边柳下听莺。描绘了一幅逍遥闲适的春日田园生活图景。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诗,联系题目和注释进行分析。从题目(春日田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归隐田园的诗;再联系首句“老我无心出市朝”和尾句“已许吟魂入梦招”,即可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无心出世,归隐田园。
②故国之思。
五、(2014·山西省忻州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注]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9.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句词中“满”字形象而生动,既写夜色深重,又衬托出词人情感的苦闷与悲怆。
答案:“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10.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这首词中,“地远身孤”表明作者被贬后孤独难耐的情感,“憔悴”“流落江湖”把失意与苦闷写尽写透,“自是长安日下影”写出对朝廷的思念,“雁”“书”又有对故乡的怀思。这些感情很好地交织在诗歌中,分析时注意把要点概括全面。
答案:
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
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
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
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 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1.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美人”这一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题为“宫词”,主要写宫女的生活,“寂寂”的环境,“含情欲说宫中事”的情态,“不敢言”的恐惧,都能看出“美人”宫中生活的特点。答题时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美人”不受宠幸,孤独寂寞,没有人身自由,对宫中森严制度恐怖气氛感到恐惧。(结合诗句略)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先要准确指出诗歌中所用的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反衬。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美人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颔联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很明显本诗是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结合首联颔联分析,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离别之情,“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则是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意象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1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两个内容,一对表达技巧的认识,二对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准确定位。题中要求的颈联就是第三联。表达技巧我们一般从修辞、对比、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
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瘦,天空秋阴浓厚,诗人借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5.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说得很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和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词句的妙处。那就首先辨明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由句中的“花惊”与“柳认”可知是将花柳人格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炼字的角度来看,主要看两句中的哪些字用得妙,它一般是句中的动词,即“惊”和“认”两字,对此可从表层和深层义的角度来赏析,并结合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来谈其表达效果。
答案:两句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认”两字,把春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16.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本词的思想感情,就要关注词中的一些意象和关键语句。寒食、清明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时节,而自己却身在异乡。“天涯”“长亭短亭”“只凭好梦,飞到银屏”等语句,可见主人公思归和盼与家人团聚的情感。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那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7.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首联作者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颇有牢骚之意。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18.“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此句有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手法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内心的壮志未绝。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十、(2014·广东省中山一中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①
陆 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9.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首词的首句作者紧紧抓住“桐叶”“蛩”两个意象来写景,气氛萧瑟,烘托出作者凄凉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情感打下了基础。
答案:
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
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20.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阕巧于用典,作者借《长杨赋》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答题时,还要联系注释背景来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的产生。
答案:
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闲居
[元]卢 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
①,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
②。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
①那答:那块,那边。
②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