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2003年“变态心理学”听课笔记(4)
第七章 人格与性功能障碍
人格即包括表现于外的、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显示出来的内部的自我。 人格影响着一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 人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合金”,是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属性。人格一旦成熟定型后,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甚至能够保持终生而布容易发生改变。 人 格异常是指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上的病态或者人格结构的破坏, 从而出现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叫做原发性病态人格。继发性的人格异常也称为类病态人格,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或病变后而出现的人格缺损,以及非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的人格变态。通常我们所说的病态人格,主要是指原发性的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又称精神病态或者人格障碍,指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没有智力障碍的情绪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病态人格的特征 1、幼年开始,而且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且不易改变。 2、一般说来意识是清醒的,而且没有智力障碍。 3、有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情感体验肤浅或冷酷无情。 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具有冲动性、攻击性,损人且害己。 5、不能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缺乏羞愧感。 病态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养育环境是造成病态人格的温床。 1、童年的精神创伤。 2、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3、不合理的教养。 4、恶劣的社会环境。 心理学的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5岁以前,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口欲期和肛欲期,就会形成病态人格。 2、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补偿自卑感而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形成是由于对自卑感的不恰当的补偿。 3、行为学派:认为病态人格源自社会性学习的失败。 病态人格的类型: 偏执型病态人格,又称妄想型病态人格,这种人格的主要特点是(固执刻板、敏感多疑和自我评价过高)。偏执型病态人格患者多见于男性。 循环型病态人格。这种病态人格的特点是终身都有情绪调节上的障碍,它包括三种类型:双相的循环型,单项的情感高涨型和单项的情感低落型。 循环型病态人格者的情绪变化与外界环境无关。 强迫型病态人格。强迫型病态人格者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苛求自己,追求完善。 分裂型病态人格。 癔病型病态人格。主要特征表现为过分做作,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和情感不稳定。癔病型病态人格者多以女性为多见。 悖德型病态人格。又称反社会性病态人格、社会病态或精神病态。它的主要表现有四种:缺乏正常的人间情感,冲动性行为,缺乏罪责感以及不能吸取教训。 爆发型病态人格。 衰弱型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很难改正,因此应该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又称为悖德型人格、社会病态者或者精神病态。) 1、生物学原因 (1)反社会人格者的脑电图呈现极其缓慢的波形,并出现较大量的、皮质活动的突然爆发—正棘波。 (2)内分泌激素的研究表明,雄性激素与进攻性行为有关,注射过大剂量雄激素的动物会变得特别粗暴、霸道。 (3)关于染色体的研究,研究人员报告罪犯的XXY染色体异常是一般人染色体异常的十倍。
相关推荐: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湖北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政策、通知、公告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件。